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
好的心得需要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这也是一个锻炼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机会。优秀的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供大家参考。
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篇1
因景思人,借景悟人。王羲之在这里也留下了哲理之思,“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世间之人不同,其所悟也亦因人而异,俯仰之间的哲思也许不同,但最终还是如出一辙,不管是悟言一室,还是放浪形骸,对于他们,感情之间是相同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美景之前,王羲之想到人的一生,乐趣不同,感情不一。也许当曾经令自己欣喜的事物成为陈迹之时,换做谁都会有所感悟吧,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不管寿命长短,结局总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王羲之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其实,在我看来,其实不用太过在意,虽是大事,其实每个人不都还是要迎来吗?不管是怕,是忧,还是悲;抑或是紧张还是坦然,这种事还是要到,所以不必悲,更不必愁,如果尽力让自己的一生变得精彩,那么当那一刻来临之时,就可以坦然地说:“今生无憾。”
王羲之说的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没错,时代在发展,但人的感情世界却永远不会变,每览《兰亭集序》,总有所感,总有所悟。
看着兰亭集序的原文,透过那神采飞扬的墨迹,字字显现出作者的那份感情,而从字里行间,那份艺术上的风采也显露无疑,这就是瑰宝啊,任凭时光流逝,那份魅力永存,依然令人神游兰亭。
再听周杰伦的《兰亭序》,音乐中这份情思也更为清晰。“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任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方文山将他的兰亭之思写于其中,透过悠扬的乐曲,那兰亭更是令人神往。神游于兰亭,置身于暮春之初,立于兰亭之上,向西望着夕阳,悠扬的牧笛声声,带动情感所发,独悟人生,也许更会有新的收获。耳边响起悠扬的乐曲:“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兰亭情思,身心融入意境之中,从墨色中,再来感悟兰亭的序言。心中透过雨打蕉叶,萧萧之声似响耳边,春雷声过,心中自有所悟......
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篇2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那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个“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完美的事物。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他“尝极东方,寄情于山水之间”,又临池学书,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王羲之陶醉于山水,书法之时,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暂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吗?不是这样的。对他来说,虽然时间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却擦出极其夺目的光芒!珍惜时间,并不是珍惜时间本身,把时间当成宝贝一样,而是珍惜生命,怜惜如何度过时间。无所事事的人感觉时间是漫长的,他们似乎有了更长久的生命。但是,他们就像纸上的一条长长的线,单薄而苍白!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以前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以前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以前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就应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就应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完美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就应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此刻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DD一朵灿烂的夏花!
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篇3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海外闻名,要说中国书法,所有人都会想到《兰亭集序》吧,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是,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快乐。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
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篇4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期望一向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向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兰亭集序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情绪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证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此刻,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但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明白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悲哀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完美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
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篇5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是,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快乐。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痛字引出作者无限的悲哀。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最后感叹出:“岂不痛哉!”
是对所谓名士的批评,是对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这种消极观念的批评。他要告诉人们: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的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王羲之在生活安逸时仍为所有人着想,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篇6
一千六百五十六年前暮春三月的一天,一群人来到一个叫兰亭的地方集会宴饮。曲水流觞,逸兴遄飞,坐中俊才豪杰,各个把酒临风,即席吟咏,好不热闹。参加的人或许不知道,这一场热闹,竟然能永载史册,而浙江绍兴的老农,更不敢想象这个叫兰亭的地方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化标签。毕竟,才子佳人相邀聚会,政客富贾附庸风雅,在习惯于山水寄情诗赋抒怀的古代中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奇迹的发生,委实太简单了,仅仅就是因为一个三十二岁的太守的笔走龙蛇,使这次集会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文化活动,而小小的兰亭,也毫无争议地定格在了历史的文化标杆上。太守,就是当年的东道主王羲之,所谓的笔走龙蛇,就是王羲之用行书写下了《兰亭集序》。一个是书圣,一个是书圣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就凭这两点,兰亭能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瑰宝吗?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昭明文选里没有登录,古文观止里却赫然在目,这是很令人不解的地方,而《世说新语》里虽有录入,却比现在的《兰亭集序》少了二百多个字,也留下一个大疑问。所以,在郭沫若先生为此大打笔墨官司之后,我们确实很难在文章内容上作什么评价。
“死生亦大矣”,是对六朝明理的沉痛反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老庄清谈的无情挞伐,这些思想即便是后人附会,我们也可以记到王右军的头上,因为凭右军的性情和作为,是完全可以担当这样的责任的。
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篇7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处……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篇8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当我再读起《兰亭集序》这熟悉而深邃的诗篇,不禁浮想联翩。名序一篇,流传千载。
有的人思绪随文穿梭千载,看到了名流荟萃,与会诸者;有的人情节随风凝结万点,看到了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可是,我却看到了在曲水流觞的背后,作者那一颗孤寂的心;可是,我却听到了在瑰玮之文背后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诉说。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诗人的第二种眼光一针见血,它不同于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长度,简单的一致,他还看到了生命的宽度是不同的。不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生命是一场单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杂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让,只是仰天长叹“一死生,齐彭觞”,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狭窄”地走过。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们,就相当于拓宽了你生命的宽度,你将走得更加顺畅,这就是奋斗的奥义。
回到现实,想要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也只有多些认真,多些专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们还是少一些空谈,多做一些实事,毕竟走在一条宽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条狭窄的路上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吧!
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篇9
《兰亭集序》有感再次品读《兰亭集序》已是毕业之后的多年了。高中读到《兰亭集序》时就很喜欢,那时读来只觉得字美词优,圆润湿凉如修竹般清新,理深义广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聊发感慨,最难得是即兴之作,实属上乘作品。当时对于“兰亭”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满神秘的向往之情,什么样的一个地方能够遍植兰花,香气四溢,历经多年历史沧桑而令更多人趋之若鹜?一个地方可以成就一个人,就像当年的黄州成就了被贬的苏轼,亦或是黄州因苏轼而有名,兰亭这个本就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因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更加出名。
于是当时读来傻傻、痴痴遥想在山水环抱、诗酒交融的幽境里洒墨挥毫,落出飘如浮云、矫如惊龙的精致书画,与趣味相投好友推杯换盏是何等闲适风雅、洒脱畅意!至于生死,似乎是那么遥远的字眼,可能因着一种恐惧,本能的去忽视了,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是惊慌不已,四散逃远,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现在读来又另有一种深意,曾经勘不破的困扰和痛惜似乎随之解开,深有体会,也许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感同身受,对于喜和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们都留恋,红尘往事、纷繁复扰;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错失了太多的美好时刻;对于朋友,也许付出的真心不够,体会不出细水流长、肝胆相照的忠义,多年后环顾身旁,竟找不到一位毫不保留诉衷肠的知己,于是悲哀、孤单挥之不去,追悔莫及!对于人事,自不可事事计较,也不用为了应酬而去刻意结交,将时间、生命浪费在毫无结果的事情上。
兰亭集序工作总结心得篇10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这首歌是周杰伦的《兰亭序》,初次听时,曲境清幽,中国风的气息令人也无比神往。
遥想一千六百年前的兰亭盛会,会稽山阴刚刚暮春,便迎来群英荟萃。盛会上,各界名士齐聚,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崇山峻岭之中,茂林修竹之内,名士们心旷神怡,在此地聚会,映带的清澈的湍流,也使他们忘却了功名利禄,忘却了从政的压力,忘却了世俗的一切喧嚣。在这里,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谈谈人生,谈谈追求,谈谈理想,也谈一谈各种处世之道,讨论一下文学的事情......曲水流觞,带着每个名士们的情思,带着他们的理想,带着他们的胸襟。在这里,他们纵享山水之乐,吟诗作赋,畅叙幽情。于是,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之初,名士们游目骋怀,在兰亭饱览了会稽山的盛景,以极视听之娱,而那著名的《兰亭集序》也因此出现。
晋时的名士们都喜欢玄学。在魏晋时期,因为名士们实在太重要了,统治者们都非常重视他们,这种重视是要他们归统治者所用,否则便是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那些名士们身心无比压抑。因为他们是不能自由说出自己的心声的,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寻找一个很好的精神寄托,因此,他们竟不约而同的迷恋上了玄学,老子之思,南华经文便是他们的寄托。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文清雅,看后竟找不到一点玄学的影子,却多了几分哲思。